邮箱:385089762@qq.com
手机:15216687078
电话:152-1668-7078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金聚路388号
发布时间:2024-12-31 11:58:54 人气:
一、放射形布局连接
放射形布局是海上风电场内部集电线路布局常见的方式,被大多数风电场普遍采用作为内部链接方法。这种连接方式的结构较为简单,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海上风电场中,多个风力发电机组所产生的电能通过集电海缆以放射状汇集到海上升压站或者其他的汇集点。例如在一些小型海上风电场中,如果发电机组分布相对集中,采用放射形布局的连接方式在经济和工程实施上都是较为划算的选择。因为其线路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布线规划,电缆的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同时,故障排查和检修相对方便,可从汇集点开始沿着各放射分支线路进行查找。然而,这种连接方式没有冗余设计,如果某一部件(如其中一根海缆)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对应的一组风力发电机组向电网输电收集电能,影响发电效率和稳定性。
在放射形布局中,集电海缆需要承受所连接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全部电能传输任务,所以对海缆的载流能力、耐久性等性能要求较高。此外,考虑到海上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如潮汐、海浪、海流等作用于海缆上的机械力,以及海水中的化学成分对海缆的腐蚀,在设计放射型布局的海缆连接时就需要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措施的海缆类型以及合理的敷设深度等。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扩大或者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增加,放射形布局中集电海缆的数量和规格也需要相应增加或者升级才能满足电能传输需求,而电缆的增多会进一步增加投资成本、增加工程建设难度和维护工作量,并可能会对海缆线路布局产生空间限制等问题。因此,当海上风电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放射形布局可能面临挑战并需要进行调整或者结合其他布局方式来进行整体优化。
二、环形布局连接
单边环形:单边环形布局是环形布局的一种形式,在这种连接方式下,风力发电机组通过海缆连接成一个环形状线路。与放射形布局相比,单边环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能传输的可靠性。当其中一个区段的海缆发生故障时,电能可以通过环形线路的其他部分绕道进行传输,保证了至少部分电能可以继续向海上升压站或电网输送。但是这种布局方式的投资成本比放射形布局要高一些,因为其线路布局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海缆连接,而且在环形布局的规划、电缆铺设过程中需要更精确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来避免不同线路之间的干扰或者碰撞等情况。例如在某环形布局设计中,由于要避免各段海缆间距过近而产生的电热耦合和电磁干扰问题,必须精确计算环线路径、海缆弯曲半径等参数,这相比放射形布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可以认为是其高成本的一个方面因素。
双边环形:双边环形布局则进一步增加了环形布局的复杂程度。在双边环形布局中,风力发电机组被连接到两个环形线路上。这种布局方式可靠性更高,当一个环形线路中的部分海缆损坏时,通过另一环形线路可以维持大部分电能继续输送的功能。例如某海上风电场位于复杂海况环境下且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对于这样的海上风电场而言,双边环形布局能够在面临诸如强风暴、海床局部地质变动影响到海缆正常工作等故障情况时,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即可以极大限度保障整个风电场的电能产出从风能转化后能继续稳定地向外输送。不过,双边环形也意味着更高的建设成本,包括更多的海缆铺设、海缆支架建设(如果需要)、更为复杂的电路连接设计以及后续的调试等,而且环形线路增多也会对海上有限的空间资源提出更高的利用要求,如需要更精细地设计海缆路径以防止互相交缠等。
复合环形:复合环形布局是由单边环形和双边环形结合衍生出的布局方式。其综合了单边环形和双边环形的特点,在保证较高可靠性的同时,尽量合理地规划线路布局以控制建设成本。当然,这种布局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较长的前期规划时间和精准的设计计算,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布、海洋环境数据采集到海缆的具体选型、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等众多因素都要全面考量。在一些大型海上风电场扩容或者整合已有风电设施时,复合环形布局可能比较适用,因为原有布局能够融入到新的复合环形设计中,既能适应新增加的发电设备接入又能对全场电力传输稳定性进行提升。
三、链形连接
在链形连接方式中,风力发电机组如同链条上的一个个节点般依次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在早期的海上风电场建设或者一些规模较小、地理布局相对简单的风电场较为常见。链形连接方式的优点在于,整体线路连接相对简单直接,电缆的铺设路径相对容易规划,相较于环形布局等方式,不需要构建复杂的环形路径,在工程施工上实施难度稍低一些。比如在一些近岸且海底地形较为平坦简单、风电场布局比较紧凑的情况下,链形连接能够有效地汇集电能。不过,链形连接同样存在较高的风险,由于各风力发电机组之间是顺序连接,一旦链中的某一段海缆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其下游的风力发电机组电能无法顺利通过此链条传输至海上升压站或电网,从而造成电能的损失。并且随着风电场规模的增大,链形连接方式可能会因为过长的链式结构导致电能损耗逐步增加,这是因为电流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与海缆的电阻等因素相互作用,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功率损耗。此外,链形连接在应对故障后的快速修复策略制定方面相对较弱,相比于环形可以环内重新分配电流路径而言,链形布局中海缆故障点前后设备的电能转移或重新调配的灵活性较低。
链形连接方式中的海缆选择也很关键。需要根据每个连接环节的电能需求、可能承受的电流大小,选择合适规格(如导体横截面积大小决定载流量大小、绝缘层等级等影响安全性能)的海缆。为了确保整个链形线路的稳定性,在海缆接头处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连接技术和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因为接头处通常是电缆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较为薄弱的部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故障,如因接触不良导致发热或者局部放电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链形连接线路的正常运作。
四、星形连接
星形连接方式类似于星星的形状,以中间的一个汇集点为中心,多个风力发电机组的海缆像星星的射线一样连接到这个汇集点上。这个汇集点可以是海上升压站的一个输入接口或者专门设定的一个电能汇集的硬件设施等。星形连接方式有利于对各个风力发电机组的电能进行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故障点的快速排查,如果某一风电机组连接的海缆发生故障,可以较为容易地从汇集中心判断出问题所在的线路。同时,星形连接在连接结构上比环形和链形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扩展性,如果以后有新的风力发电机组要加入到风电场范围内,在理论上更容易接入已有的星形连接网络中。
但星形连接也有其不足,从电能传输原理来看,由于电流从各个风力发电机组向中心点汇集,这对汇集点处的电气设备容量、海缆的性能等要求较高。如汇集点处如果海缆的载流能力不足,就容易在这个区域产生热量集聚、电压降过大等问题。而且这种连接方式在工程实施方面可能面临一些难题,假设这颗星形状布置的半径过大(即风力发电机组的分布较为分散与汇集点距离太远),将会增加不同发电机组到汇集点的海缆长度,进而增加电能传输损耗、海缆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维护的难度等。另外如果汇集点相关设备(如母线等)发生故障,会影响到多个风力发电机组电能的正常传输,不过这种故障通常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备份或者冗余线路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避免,这一点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周全。
五、柔性直流连接
原理与总体概况:柔性直流输电是在传统直流输电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可关断电子器件(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一种新型可换流的直流输电技术。这种连接方式在海上风电中的运用是由于其具有诸多独特优势,能对电压提供稳定的支撑,还具有可控性强等优点,是在大规模且远距离海上风电场中输电并网的首要选择,尤其随着远海风电场的不断开发,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海上风电的电能传输连接上正逐步变为核心技术。柔性直流与传统直流不同之处在于其能够灵活地控制功率流向、电压和无功功率等电气参数,相当于给整个海上风电场的电能传输系统赋予了一个更为智能高效的调节监管机制。
实际应用中的优点体现:在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过程中,当海上多个风电场或者大量的风力发电机组需要将电能传输到陆上电网时,柔性直流连接方式能够在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同时有效减少传输损耗。例如对比传统交流输电海缆,直流输电不存在交变电磁场引起导体、金属套和铠装损耗,亦不存在绝缘的介质损耗,运行损耗远低于交流海缆。并且不会像交流海缆那样存在因为电容电流按电缆长度正比增大的情况,在实际使用中不受电缆允许载流量限制下电缆线路长度受限(交流海缆的这种特性在远距离电能传输时会成为显著短板)情况的约束。另外,在风电场内部如果采用柔性直流连接,可以实现对各个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电能的更灵活调配整合,即使是风电场内部布局或者发电机组产出功率频繁变动时,柔性直流连接也可以迅速调节适应,较好地维持整个风电场输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
面临的挑战与不足:然而,柔性直流连接方式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在技术层面,对电力电子设备(如IGBT等)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很高,这些设备需要在海上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稳定运行,而海上环境的高湿度、高盐雾、强电磁干扰等因素对其是很大的考验。而且由于技术相对更为复杂先进,其相应的设备研发、制造、运行维护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速度。例如在建设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时,初期的硬件设施投入(如换流站等)比传统交流输电配套的变电站设备成本可能要高不少。同时,从技术人才储备和操作标准流程方面来看,由于其比较新且复杂,行业内具备足够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相对较少,标准化的运行维护操作流程也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六、与陆地变电站的连接方式
海上风电场最终目的是要将电能输送到陆地上的电网,在海缆连接到陆地变电站这个环节也有特有的连接方式。直接连接是一种方式,这种连接方式海缆从海上风电场直接延伸到陆地变电站,在连接点处完成发电系统与陆地电网系统的电气对接。这种方式较为直接简单,减少了中间连接环节,从而理论上能够减少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转换和能量损耗。但它也存在风险,例如在登陆点处海缆易受到海岸环境(如海浪冲击、海岸线地质变化、人类海岸活动等)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海岸地区存在较高含量盐分的盐雾空气,长时间与海缆及相关电气设备接触可能会腐蚀设备表面和破坏绝缘层,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一个中转的电气设施(如转换站等)连接到陆地变电站。这种方式增加了一个中间转换环节,特别是在涉及不同电压等级转换或者交直流转换(如海上交流海缆传输到这个中转设施后转换为直流再传输到陆地上的直流电网)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本地对电能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如调整电压等级到陆地电网适配的数值,或者对电能质量(如谐波治理等)进行优化后再接入陆地电网。可是相应地,也增加了设备成本、占用了一定的海上或陆地空间等,中间环节的增加也意味着可能多一个故障发生点,需要对中转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控。
七、集电海缆与送出海缆的混合连接
在海上风电场运营中,会涉及集电海缆和送出海缆。集电海缆一般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连接,它们将各个风力发电机组所发出的电能汇集起来。而送出海缆用于风机并网,把经过汇集和可能升压后的电能传输到岸上接入电网。为了实现整个海上风电场向陆地电网稳定、高效地输电过程,这两种不同功能的海缆会有混合连接的情况发生。例如,在海上风电场内部,一组风力发电机组通过集电海缆连接成串或者连接成环形等布局方式,形成一个个的电能收集单元,这些单元的电能再通过一个共同的送出海缆传输到陆地。这种混合连接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海缆各自的优势,集电海缆通过合理布局收集分散的电能,送出海缆则凭借自身传输能力将大量电能稳定传输到陆地。
在设计这种混合连接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匹配问题。一方面是电能容量上的匹配,集电海缆收集的电能总量需要在送出海缆的承载范围内,否则可能会导致送出海缆过载发热或者运行不稳定等情况。另一方面是连接接口处的匹配,要保证电能传输的电气连续性和平稳性,例如接口处的绝缘水平、电场分布要均匀合理,防止局部放电等故障现象的出现。而且当在海上风电场进行扩容或者升级改造时,对于集电海缆和送出海缆的混合连接布局调整需要全面统筹兼顾,比如新的风力发电机组加入时,要重新评估集电海缆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对送出海缆传输能力是否需要增强等情况。
技术文献
产品知识